天珠的神奇,就是让每一位有所求的人都能实现梦想。
——了然
第一章 天珠历史
每当把玩一颗年代久远、历史沧桑、古沉油润的天降石老天珠,看到天珠的内部竟然会出现神奇罕见貌似海底的奇丽世界、天空扑朔迷离繁花似锦的画面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么神奇的天珠是从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是地球人创造的吗?为此,我们翻阅了大量与天珠有关的历史书籍,可惜,这方面资料少之又少,只能将有史以来与天珠有关的资料摘取给读者品评。
天珠资料匮乏,近四五十年的时间让诸多天珠爱好者对天珠的认识则是一头雾水。著书立说的人以讹传讹、以偏概全。当我们向世人申明,天降石老天珠才是真正的天珠时,多少人不承认这话是真的。
在没有确定天降石老天珠缘起地位之前,天珠缘起众说不一,但都不具权威性,为了便于天珠爱好者、研究者了解以前的种种说法,本书一一简略介绍如下。
第一节 天珠缘起
我们不是史学家,我们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寻觅关于天珠起缘,寻觅对天珠有影响的文化。
一、苏美尔人的珠子
史学考证,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在桔红色珠体上绘有白色条纹的避邪宝珠。有人认为那就是天珠。但那并不是现在我们书中所认知的天降石老天珠。且不说材质与天降石老天珠大相径庭,其图形简单、工艺粗劣更不能与本书要论及的天降石老天珠相比,再加上那种绘有白色条纹的避邪图案,与天珠文化图腾相去甚远,我们只能将这种珠子看做看作是天珠发展的原形。
早期的天珠发展史曾认定天珠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这是因为他们有超出常人想像的创造能力。早在公元前3500年他们就创造了楔形文字。学界衡量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以出现文字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称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因为楔形文字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改变了美索不达米亚的社会结构,对周边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认为天珠是苏美尔人创造的也是可以理解。更何况从乌尔王陵中挖掘的两棵镶蚀玛瑙珠确实让人惊叹。这两棵珠子距今已有4600年的历史,以后没有在发现这么久远的珠子,更没有机会见到4600年以后珠子的演变过程,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更多的实物验证,就否定了美索不达米亚珠子的创意留给后人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苏美尔人的珠子,就是天珠的启蒙。
二、雍仲苯教是传说的天降石老天珠创造者
传说中的天降石老天珠产生雍仲苯教创始初期,产生于象雄古国,这是《天珠宝典》中首次提出的论题。是因为雍仲苯教很多仪规、标记都与天珠有密切关联。
我们先看看苯教产生年代,虽然是众说纷纭,很难稽考,但苯教的历史久远,目前还没有人否认。学术界认为辛饶米沃(雍仲苯教创始人)生于距今4000年前左右。还有学者更精确地说,辛绕米沃诞生于公元前1917年。(其实距今4000年前与生于公元前1917年的时间与距今的时间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说法不一样。)辛绕米沃出生年代虽然不是天珠研究者研究课题,但从辛绕米沃时期的文化中,可嗅出天珠起缘的味道。从现存的天降石老天珠断代分析,发现天降石老天珠渗透彰显着至少3000多年的历史。显然天珠的发展史与雍仲苯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深度追究天珠的出处时,发现雍仲苯教创始人辛饶祖师制定的五大明学科,才是培养天珠制造者真正的园地,可以说天珠就是那些精通工艺的艺王拉旺,精通涂抹的羞秃巴桑,精通工匠的神匠由巴,精通绘画的神子白玛等,个个身怀绝艺的超级大师们代代相传的杰作。身怀绝艺的超级大师们汲取了《阿达婆吠陀》的咒术,将治病法、长寿法、增益法等多种波罗门法溶化于天珠图腾。将《阿达婆吠陀》的咒法中以息灾、增益等对幸运与退除对敌之调伏二义咒文为其主流。又将《金刚顶经》系统中的敬爱、钩召溶入,成为五种法。这五种法至今仍然是天珠文化的核心,这就是天珠文化的基础。
雍仲苯教工巧明的大师们将“雍仲恰幸” (“卍”)万字图形的本义:无变无灭、胜义无生、世俗无灭、降灭邪见、引入,溶入到九眼天珠,充分展示了用作九眼天珠线条图腾的寓意。“卍”是藏地十分常见的吉祥物。认为是宇宙的中心,是顺应日月星辰的自然转向。似银河系四条美丽的旋臂,体现了“永恒不变”、“善妙”、“吉祥”之意,“卍”雍仲这个符号象征着集中的能量。九眼也体现了“九乘次第” 无上圆满。从这里我们找到了九眼天珠在人们眼里珍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眼多,而喻意深厚。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为天珠技艺的失传所迷惑,直到史学家对象雄之迷也未能破解之时,才使天珠研究者恍然开悟。天珠研究者断定,天珠的制造工艺是随着象雄王国文化消失而消失。
苯教冥灭,象雄王国解体,苯教信徒被追杀得四处逃亡,精通工巧明技艺的高僧们不愿改变固有的信仰,不愿意改弦易辙,便将技术带走,坊间毁坏,致使天珠制造业失传。
苯教,为研究者提供了天降石老天珠兴衰的几个阶段,苯教与吐蕃王权高度结合。也是象雄王国的繁盛历史,也是苯教在达到至尊繁荣的顶峰。
三、天珠在象雄王国得以发展
考古学研究,象雄王国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史学家一直认为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度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从象雄王朝鼎盛之时的疆域看,那时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等地已经是象雄王朝领地。以此推测,大食国的珠宝是象雄时期的产物,是苯教工巧明高僧的技艺,是就地取材的结果。格萨尔王打开的珠宝库应是象雄王国消失前留下的宝物。
直到史学家在象雄之谜中宣称西藏高原才是最早的文明中心,这才引起天珠研究者的重视。
象雄在吐蕃王朝建立前,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大国,文化发达,人口众多。
第二节 不可忽略的天珠传说
可以说没有一件佩戴之物,像天珠一样有着不可思议版本繁多的传说,天珠已经超出自身图腾喻意的范畴,它是可以言情的古董,是可以阐述的文物。
一、传说——天珠是诸佛愿力化成的宝石
很少有天珠爱好者怀疑智尊金刚亥母、曼殊室利佛等佛,用天珠拯救灾民的传说。那是大慈大悲善巧方便的诸佛所发的无上心,诸佛菩萨用他们身上佩戴的璎珞,化作天珠为解救众生,是让人敬慕的,那是让人心悦诚服的愿力,是让天珠爱好者值得欣慰的。带着这样的感激之心,读下面几则故事,就不会心存疑惑。
一则说,那时在喜马拉雅山区有位邪神叫罗侯罗,出没无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降灾人间,引发大瘟疫。大成就者智尊金刚亥母,悲悯世人,为消除瘟疫在天上修法降下天珠。天珠所降之处瘟疫即除,并且具有消灾去厄、百邪不侵、避邪保护的作用。
人们寄希望于金刚亥母消除瘟疫是对“多吉帕母”的敬重和信任。可是金刚亥母消除瘟疫的手段是以降下天珠的方法达到消除灾厄、百邪不侵的。可见当时天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不排除天珠确实具有护身、护法的保护作用。
一则说,相传在公元三千多年前,喜马拉雅山区诸国,发生空前大瘟疫,老百姓死伤无数,灾情十分惨重。当时文殊菩萨的前身“曼殊室利佛”正好经过喜马拉雅山上空,亲眼目睹百姓遭受瘟疫荼毒的惨况,心中顿时无限悲悯,便撒下“天华”救渡遍地灾黎。“天华”坠落田间、原野或山区,捡到“天华”的灾民,疫病就渐渐好转乃至于痊愈。而那落下的“天华”就是人们现在所称的天珠。
这段传说与金刚亥母降下天珠消除瘟疫的事迹相同,只是这一段则是文殊菩萨前身曼殊室利佛所为。但是降下天珠消除瘟疫的目的一致,事件一样,又一次证明了天珠在消除瘟疫时的作用。
类似的传说在西藏各地各有不同版本流传不绝。
这几则故事从时间上看基本上是莲花生大师来藏传法后的事。莲花生大师入藏的时间约在公元750年。而我们研究的天降石老天珠,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三、传说——天珠是苯教的除魔法器
天珠是苯教的除魔法器。在藏传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苯教的法师会穿着人头盖骨作成的衣服,在墓园里修行,修行到了一定境界就会有天珠掉落。
四、传说——天珠是天神所遗弃的饰物
天珠是天神的饰物,因有了瑕疵不再为天神所爱,便遭天神遗弃,由天界落入凡间。藏人相信天珠为天神所有,并具有神力,能驱邪避魔、消灾解厄。在藏人眼中天珠是天神恩赐。
这段传说或多或少的给天珠收藏家、天珠爱好者带来了稍微的不愉快,因为他们所珍藏的天珠竟然是天神遗弃的物件。也说明了后人为难以找到完好无损的天珠找出了理由。
五、传说——天珠是阿修罗制造的武器
传说天珠是阿修罗用以对付帝释天的武器,帝释天是佛教中的最高统治者,相当于道教中的玉皇大帝。阿修罗是六道之一,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天龙八部中各神都有自已的名号和职分。本应相互佩合、相互团结,阿修罗众骁勇善战,非常好斗,常常与帝释天互为争夺美女及饮食而争战。又不听释尊之言,故被视为非神、非天、非人之物。因生性好斗,制造天珠供作武器之用。阿修罗不是天人,所以称为非天。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天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大战的结果,阿修罗往往被打败,上天下地,无处可逃,常常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疑心重,听佛说法,疑心佛偏袒帝释,这种怀疑佛的神还是少有的。
虽然阿修罗的叛逆精神不是我们探讨的内容,阿修罗的骁勇好斗也不是我们研究的范畴,但是,阿修罗造天珠作武器的一则传说,对研究天珠出处的爱好者来说也增添了一些乐趣。
这则传说让天珠研究者、爱好者更欣赏的是人间之外的众生,也有着尘世欢喜和悲苦。阿修罗竟然造天珠以作武器与帝释天打斗,足见天珠在八部中的地位。同时也给天珠敬奉者增加了对天珠威力的信任感,给天珠研究者提供了一丝可以借鉴、可以考察的线索。
第三节 从历史记载中看天降石老天珠存在的时间
天降石老天珠是藏族五千年文明的标志,也是密教中表示密乘终极的象征物。当今天珠已受到内地人甚至世界各地人们的钟爱,成为护身、修持、保健的饰品,成为地位、财富的象征。
一、古代藏区对天珠的记载
(一)桑耶寺建成之时得18颗天珠认为得非人之助
从史书记载推测,天降石老天珠再度盛行年代,当属格萨尔王时代后期。因为西藏最初的三位大师(寂护、莲师、赤松德赞)将桑耶寺建成之时,得到犹如初生小动物般的18颗天珠,他们一致认为是有非人之助。从这则记载中,可以看出公元8世纪左右天降石老天珠非常珍贵且稀少。能看出那时并没有天珠坊间,不然寂护、莲师、赤松德赞三位当时的顶级人物得18颗天珠,就不会认为是非人之助。
(二)格萨尔王获得44万颗天珠
天珠爱好者,没有不知道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攻打大食国获得天珠的故事。格萨尔王是骁勇善战的英雄,攻打大食国时没费力气,阿扎王就同意无条件投降了。然后打开宝库,从白、红、黄、绿、蓝五湖之中取得镶有五种宝石的砗磲、青白玛瑙、松耳石、青金石、红宝石的宝盒中获得一佰一十万五千六百颗之多的各式各样珠宝,其中对获得天珠数量的记载更为详细,有宝瓶天珠五万零六百颗,三眼及其他天珠数量达到三十九万颗之多。总共算起来天珠就有四十四万六百多颗。就是这些天珠,自格萨尔王以后一直流传至今。
格萨尔王将所获得的天珠,先供养三宝并献给天、龙、妖三护法及西藏地主居住的四大山,后又分给马康岭和岭主格萨尔王的八个属国,再分发给战士及百姓,剩余的天珠分别埋藏在各地做为未来西藏财富受用的根基。有很多传说都能联系起来,如传说藏人能在草原上了发现天珠,能从牛粪中发现天珠,让人们联想到这些天珠就是格萨尔王当年埋藏留给后人的。埋在地下的天珠经风吹日晒露出地面,牛吃草时将天珠也吞到肚里是有情可原的。
但是这部分天珠不能说是格萨尔王时代的天珠。那是在大食国放置很久了。格萨尔王那时很清楚天珠是珍奇的宝物,不然也不会花那么大功夫一颗一颗的数得清清楚楚,还要分类登记,足见重视程度。
经过多次反复推敲论证认为,格萨尔王刧获的这批珠宝里的天珠就是天降石老天珠。
以此推测,格萨尔王打开的宝库应是象雄王国消失前留下的宝物。
可以说,天降石老天珠是象雄王国留给后人并让人折服的证物,天降石老天珠的制造工艺、天降石老天珠的精妙绝伦、天降石老天珠的特殊能量等等一切都在证明着象雄王国顶峰时期的辉煌。
天降石老天珠可能是打开象雄王国之谜的一把神秘钥匙。
二、唐朝对天降石老天珠的记载
早在1300年前,《新唐书》里就记载藏人喜欢戴“舍舍珠”(天珠的藏文音译为dZi)。这段简短的文字说明在唐代,天珠就已为人所知了,欧洲人劳弗于1913年撰写了《东方绿松石考证》,引用《唐书》上的一段陈述,说明最高品位的藏族官员肩上披挂着一串串“瑟瑟”,摆放在金银之上。《新唐书》的文献表明“瑟瑟”是“珍贵石头”,“吐蕃妇人辫发,戴着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足见瑟瑟珠价格不菲。
藏人一直称天珠为“瑟”,但现在研究者还没有证实这种天珠是从哪里来的,产于何处。
这两则记载让我们知道天珠在当时是很贵重的宝物。也不是人人都能持有的。
《新唐书》的文献表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携带一尊由印度赠送给大唐的释迦牟尼12岁的等身像到西藏作为陪嫁(现供奉在西藏拉萨大昭寺释迦殿内)。后来这尊佛像送到西藏后,镶上了百余颗上好的绿松石,红珊瑚,珍珠,琥珀,但最为珍贵的是佛像上的一百多颗各式各样的天珠,包括三颗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宝瓶天珠(或称永生瓶天珠)、虎纹天珠和其他带眼天珠等。
这尊佛像至今仍在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供奉。有幸能见到这尊佛的旅行者也同样能见到佛像佩戴的天珠。
三、国外藏学家对天珠的研究
内贝斯基·沃捷科维茨(1923—1959) 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的奥地利藏学家。1948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供职于该校人类学博物馆。1950—1953年参加希腊和丹麦王子彼得组织的中亚考察队,在印度和锡金边境地带收集资料,对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产生强烈兴趣。通过在噶伦堡的达多仁波切、詹东仁波切、齐美仁增等三位活佛的指教,得到大量藏文资料,最后在藏人尼玛的帮助下写成《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一书。此书在1956年出版后,受到国际藏学界的重视和好评。谢继胜汉文译本1992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年应荷兰莱顿大学民族博物馆的邀请,去整理研究该校收藏的藏文木刻本和抄卷,编制了一部简明目录。此外还有论文《对西藏造像学的一个贡献》、《以大山为神灵的地方》、《西藏的宣谕神和守护神》、《维也纳人类学博物馆所藏藏文木刻本和手抄本书籍》等。另有遗作《西藏的宗教舞蹈》一书,于1974年出版。
内贝斯基·沃科维茨博士在其《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讲述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一个传说。人们认为,天珠起源于茹多克附近的一座山上,遇上大雨天珠如溪流般地沿余坡泻流而下。然而,有一天,一个巫婆用“邪恶的目光”盯着那座山,于是天珠马上停止流淌。直至今日,在天珠不断流出的地方还可以看到颇具特色、黑白条纹相间的瑟珠。
内贝斯基—沃科维茨.博士在其著名的论文《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指出,西藏东北部居民不断地报道在那一地区古代葬墓中偶然发现了与箭头一起出土的瑟珠。
根据内贝斯基—沃科维茨博士的说法,在西藏各地、不丹和拉达克据说都发现了瑟珠,但在锡金和尼泊尔从未发现过。据说不丹一度是瑟珠的主要来源地。内贝斯基在1952年撰写论文时说他在康区有了更大的发现。他还说拉达克的瑟珠都是沉重劣质瑟珠(来自拉达克的劣质瑟珠可能是我们探讨过的第一类五角形的蚀刻玛瑙珠)。
德国著名的温斯腾博士经过对自己收藏的几百颗天珠进行研究,于1980年初写过一本专著,叫《藏族的瑟珠》。在这本书里,这位终身为天珠痴迷的博士审慎地断言:“仅就加工技术而言,藏族瑟珠是蚀刻玛瑙珠一种。”而蚀刻玛瑙珠的加工方法是这样的:先在珠子表面套上有图案的模具,然后喷上碱水进行蚀刻,继而用火烧烤,这样就使珠子表面附着强碱处变成了永不褪色的白色。
第四节 天珠发展的三阶段
天降石老天珠的“不同阶段”是一个新的提法,也是对天珠发展、起缘的最新认识。《天珠宝典》的问世,让爱好、欣赏、研究天珠的人们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天珠。要承认,真正的天珠是 “天降石老天珠”。可以说 “天降石老天珠”是天珠的鼻祖,这是不容置疑的。人们世世代代所尊崇的天珠只是 “天降石老天珠”。它是一种特殊的天降石,至今还没有发现同类的材质。
天珠的发展与吐蕃王朝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珠是随着苯教在西藏的传播的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从现有发现的天降石老天珠中能明显区分出来。
一、苯教前弘期(时间约为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辛饶米沃创建的苯教,在整个藏区流播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对藏族社会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吐蕃第八代国王止贡赞普时期遭到了迫害。赞普王驱逐了苯教徒,毁灭了苯教。这是苯教史上的第一次法难。
苯教史家将苯教的始创到止贡赞普灭苯叫做苯教的“前弘期”。在此期间,苯教的主要内容仅限于一些祈福消灾、拔祛邪恶的原始仪式。
苯教的“前弘期”是苯教与吐蕃王权高度结合。这种结合被苯教史家称为“王苯同治”。
天珠的产生是因为有辛饶祖师制定的五大明学科,使天珠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这种技艺一直在苯教内部熟识工巧明的高僧们流传着,外人很少知道天珠的制作工艺,这样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这段时间约在距今3000年至2300年左右。天珠史将苯教及象雄王国兴起时期的天珠称为第一结段
这一时期生产的天珠,就是我们现在认定的“天降石老天珠”。这是至今无法仿制、无法再生的绝品,是宝石之外的宝石。当用显微摄影观察内部图像时,会发现有一种超自然抽象的色彩,映衬着宇宙苍茫景象、展示着海底万千变幻。很少有人会想到天珠的内部世界竟然超越了自然的美感,天珠的灵动会摄化了人的灵魂,这就是 “天降石老天珠”
二、苯教中弘期(时间约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8世纪)
中弘期 从止贡赞普卒后开始,到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灭苯为止。该时期的苯教被称为“恰苯”,意为“流动的苯教”。恰苯是苯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在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的宗教信仰仍以苯教为主。其后,松赞干布征服了象雄,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统治,提高和强化自己天神之子赞普的地位,一改过去崇苯而转为崇信佛法,并以观音菩萨化身自居。引进了佛教,才开始了苯教与佛教并存的时期。两者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中弘期苯教确立了雍仲苯教三界论的主导地位,推翻了的宗教形式,建立了苯教教祖独立的宗教地位。随着莲花生大师被迎请到吐蕃而日渐繁盛。在赤松赞普时期,两教举行了经文辩论,苯教失败,自此在斗争冲突中处于下风。
8世纪初,赞普赤热巴巾更是拥佛抑苯,许多苯教教徒被迫改宗佛教或迁出吐蕃腹地,史称“第二次法难”。
目前,藏史学界对于聂赤赞普的在位时间其说不一,有人说在公元前3世纪,有人说在分元前2世纪,但认定聂赤赞普是吐蕃王朝第一王统是没有争议的。从发现的 “天降石老天珠”的实物看,这期间出现了与3000年历史不一样的 “天降石老天珠”。这种不一样的天珠从天降石老天珠的工艺上能看出明显的区别。前弘期的天珠体现着“王苯合一”天珠文化,而在中弘期苯教就如史学家所说,是“流动的苯教”。相当一段时间是苯教与佛教并存,两者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使天珠文化处于动荡不安状态。直到赤松德赞采取了兴佛抑苯的政策后,苯教前弘期的天珠文化渐渐隐退。苯教前弘期制作天珠的工匠们带走了不外传的秘密工艺。这时期的天珠材质的区别不大,但有一种特殊工艺是却如何也过不了关的。从传承角度讲,给天珠传承带来损失,但从历史角度却证明了任何文化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天珠文化自然也不例外。这时期因为王权的需要,天珠品种多了,也有了等级之别。
所以就把这类天珠归为天珠史第二阶段。这段时间约在距今2300年至1200年左右。
三、苯教后弘期(时间约为公元8世纪至清末或民国前期)
后弘期是苯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的苯教被称为“觉苯”,意为“变革的苯教”。觉苯是苯教流传的成熟阶段。
天珠史的第三结段是经历朗达玛灭佛后的将近百余年的天珠荒芜期,朗达玛在位是公元838年至公元842年期间。
朗达玛是针对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来摧毁佛教的,时间虽然不很久,但对佛教的打击十分沉重,以致西藏佛教史把朗达玛时代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时期”。
在这约百年之久的时期,在朗达玛禁佛以后,一度被压下去的苯教,又开始复兴。自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混乱局面,直至10世纪后期,整个西藏地区社会逐渐稳定下来,佛教方得到复兴和发展。
9世纪,苯教在经历了达玛赞普统治期间短暂的“后弘期”后,再次遭到打击,世系五大喇嘛家族穆氏、辛氏、竹氏、芭氏和枚氏被迫流亡迁徙至后藏地区传教,大部分苯教寺庙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自此,再也无力在西藏的中心地区恢复往日的兴盛局面。
苯教东山再起,(公元841—846年)当时曾在拉萨曲水铁索桥附近修建了一座苯教大寺名为绛洋贡却寺。大寺建成后,其地方即因寺而得名。大寺在鼎盛时期,住有苯教徒三万余人,寺内开辟法苑,学习经典。朗达玛即位六年后,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最终导致了吐蕃王朝的解体。西藏宗教史上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称为“灭法期”。
苯教史学家将墀松德赞灭苯至今叫做苯教的“后弘期”。 这时期出现的大量苯教经典,在理论上大大丰富了苯教的承传体系,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却不免受到了佛教的强烈影响。
后弘期苯教在吸收借鉴佛教理论的基础上,使其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神学宗教体系.
因为 “天降石老天珠”数量稀少,有高僧、或达官显贵珍藏者,也很少面世,致使第三阶段的天珠千百年来被数代千千万万人误认为这天珠史的第三阶段就是传说中神奇的天珠。
第三阶段的新天珠产生概念是比较混乱的,约在公元十六世纪,战火纷飞,教派混乱,因清朝对五世达赖的重视,奠定了在藏区政界佛界的特有地位。各个寺院都经过了整治,当然对各种工艺品的制作要求,更是要精益求精,对工巧明的要求更是如此,所以这期间第三阶段的天珠生产处于茫然,给商家造成了生产新天珠的机会。很多地区出现天珠制作坊间。
四、新天珠与天降石老天珠有天壤之别
清末至民国期间,多采用玛瑙、红玉髓、蛇纹石代替存世量在千万以上的新天珠,制造者多是商人顾用的工匠。
有人说,新天珠是老天珠生命的延续,这话不无道理。如果没有新天珠的出现,老天珠的生命是很有限的,也谈不上天珠的兴旺发达。所以真正关心天珠事业发展的人就不会歧视新天珠。近几十年是新天珠活跃了天珠市场,让千千万万人知道了天珠。
自西藏成为旅游圣地,西藏的旅游饰品应运而生,天珠因其固有的深厚文化,则是大多数游客喜爱的饰物。因为天降石老天珠奇缺,市场上给予新天珠纷至沓来的机会。人们把很多天珠的神秘传说都加冕在新天珠上。
但是新天珠不能与天降石老天珠同日而语,不可相提并论。
新天珠内部结构简单,没有朱砂红花沁、黄花沁、绿苔沁、 黑斑沁、灰斑沁、钙化白斑沁六沁,没有像火山突发喷出像堰塞湖水样蓝绿色的宇宙强磁场的能量体,没有神奇的能量圈。就是喻为品相上乘的新天珠内部也只有黑白两色居多,个别的能显示出玉髓材质牛毛纹,蛇纹石材质的雪花纹。
新天珠透明者多,尽管在仿制期间,试图将通透的珠体染黑,但一不小心还会露出马脚,照样遮不住该透光的地方。
新天珠阶段盛行了火供礼仪,火供与否也成为鉴别天珠的一个标准。信众认为火供过的天珠有了息、增、怀、殊的功能值得佩戴。但火供过头了,表面都火得皱皱巴巴的了,一点都不美观。有人认为这样的天珠本身功力不够,经不起考验,能量也就一般了。很少人佩戴。其实是材质出了问题。据说新天珠为了追古,将制好天珠放到微波炉里加热,模仿火供效果。结果适得其反,稍微有点经验的人一眼就看出来是人为的。还不如将这枚天珠好好珍藏百年后依然可称得上老珠。
其实以火供与否来鉴别天珠新老成度是一个误导。火供仪式最好是本人在场,亲眼目睹火供的全部过程,因为你寄予了天珠火供时息、增、怀、殊的功能,而四种功能也不是同时具有的。这才是真正的火供。一经火供仪式的天珠会终身伴随着你,不会转让给别人的,因为在火供时还要有一些仪规还要供养上师、供养佛。
有一度,人们曾以天珠有没有朱砂点断定天珠的新老程度。很多后来制作精美,材质上呈的天珠,因为没有朱砂点,而被冷落。这当然难不着天珠制造商,于是用激光在天珠上制造出很多朱砂点。这办法曾经让很多人看走眼。就是西藏几家曾经可以用天珠做贷款抵押的银行,也取消了这一制度,可能他们有凭借有无朱砂点判断失误的案例。
如果见过天降石千年老天珠的朱砂沁任何高超的仿制都不会骗过去的。所以《天珠宝典》向读者展示了大量的图片,主要是让天珠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了解什么是天降石千年老天珠。
天珠市场是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天珠经销商共同打造的市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维护天珠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自1980年以来,西藏成为旅游圣地,西藏的旅游饰品应运而生,天珠因其固有的深厚文化,则是大多数游客喜爱的饰物。新天珠制造商蜂拥而来。
有人说,新天珠是延续天珠生命的吉祥圣物,这话不无道理。如果没有新天珠的出现,老天珠的生命是很有限的,也谈不上天珠的兴旺发达。所以真正关心天珠事业发展的人就不会歧视新天珠。
第四阶段的天珠是民国以后至今,也就是人们更多见到的玛瑙材质,玉髓材质,蛇纹石材质的新天珠。
|